让网民在这里第一时间了解全球最新的资讯

首页万家新闻正文

【车轮印记】淮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探寻“小推车”红色文化,传承红色基因

admin2025-07-184160

【车轮印记】淮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探寻“小推车”红色文化,传承红色基因

7月1日至5日,淮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“车轮印记——青年实践团”的七名成员,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,怀揣着传承使命,深入安徽省淮北市的文昌宫、小李家、双堆集等淮海战役旧址,寻访濉溪古城非遗传承人,在为期五天的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中,以“追寻‘小推车’红色文化,传承红色基因”为主题,用脚步丈量历史,用心灵对话英雄,用创新探索传承,在淮海战役的壮阔画卷中汲取信仰力量,探寻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的青春表达。

追寻足迹,感悟精神伟力,付诸志愿行动

实践团首站抵达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文昌宫。队员们通过历史陈列馆的文物史料,重温战役决策历程,积极承担传播红色故事责任。她们结合史料研究,为往来往来来游客生动讲述“小推车”背后军民鱼水情的感人事迹,引发广泛共鸣,将课堂所学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实践。

第二站,实践团深入战役腹地小李家,拜访了37年如一日守护红色热土的李华松老人。老人动情回忆父辈支前故事,殷切寄语青年学子“不忘本,多学习”,这堂生动的“田野思政课”不仅让队员们深受教育,也极大丰富了“小推车”红色文化实践活动的内容。

第三站,实践团来到了庄严肃穆的双堆集烈士陵园与纪念馆。队员们为烈士纪念碑敬献鲜花、鞠躬默哀,用庄严的仪式表达对先烈的深切缅怀与传承使命的决心。在双堆集纪念馆中,成员们重点收录了“小推车”红色文化相关内容,并向参观游客发放了调查问卷,获得了“小推车”红色文化在群众中的熟悉度、热点事件、红色文化资源助力乡村振兴路径及模式等信息数据

图为团队在临涣淮海战役总前委雕塑前的合影 韩莹莹供图

图为团队成员在听李华松爷爷讲述历史细节 韩莹莹供图

图为团队成员在临涣文昌宫对游客讲述“小推车”故事 韩莹莹供图

图为团队成员在临涣文昌宫对游客进行采访 韩莹莹供图

非遗赋能,体验创新传承路径,启发传播思路

第四站,实践团来到濉溪古城,拜访了以“小推车”红色文化为重要创作对象的泥塑非遗传承人李建东老师。在李建东老师的工作室中,队员们不仅观摩了生动再现淮海战役“小推车”场景的泥塑作品,更在其热情指导下,兴致盎然地动手体验制作“小推车”泥塑。揉泥、塑形、刻画细节,虽然初次尝试作品略显稚嫩,但这种沉浸式的创作体验让抽象的红色文化变得可触可感,也启发了队员们对活化红色记忆的思考。李老师强调,用本地泥土塑造本地故事,是让历史“活”起来的好方法。队员们深刻认识到,传统非遗技艺是连接历史与当下、激发青年文化认同的有效载体。这次深度互动体验,为团队后续思考如何运用非遗等创新形式进行红色文化“年轻化”“”、“生活化”传播提供了宝贵思路和一手经验。

图为团队成员在听李健动老师介绍以“小推车”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泥塑创作 韩莹莹供图

图为团队成员体验捏泥塑 韩莹莹供图

青春践行,总结凝聚共识,规划传播新篇

实践结束后,团队召开总结复盘会。队员们围坐一堂,结合五天来的实践经历、所见所闻和亲身体验,热烈讨论如何让“小推车”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光彩。大家积极分享实践感悟,总结服务成效,并聚焦于后续传播行动。队员们一致认为,此次实践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,不仅加深了对“依靠人民、团结奋斗”精神内核的理解,更通过志愿服务、非遗实践等行动,切实增强了传承红色文化的责任感与行动力。为巩固实践成果、扩大社会影响,团队计划系统整理实践素材,制作系列短视频和图文报告,依托新媒体平台创新讲好“小推车”故事,力求让这份厚重的革命精神触达更多青年群体,使承载着军民深情的“小推车”革命薪火代代相传。

图为团队实践后进行总结会 韩莹莹供图/////


转载声明: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!

本文链接:http://cdgdkb.com/rgzn/534.html

网友评论